標題所說之「環境相關」,包含但不限於:自然生態、環境保育、環境變遷、人類與環境。
幾乎都是大推,故不特別用粗體標示。
小說或書籍:
胡發雲〈老海失蹤〉(收錄於《隱匿者》)
"An Unreasonable Woman: A True Story of Shrimpers, Politicos, Polluters, and the Fight for Seadrift, Texas" (卯上台塑的女人,2005) by Diane Wilson
電視節目:
我們的島 [公視播映] -- 2009、2010 年
弱肉求生錄 [Animal Planet 動物星球頻道播映] -- 獵者與被獵者運用各自的天賦能力互相對抗
動物戰場 [動物星球頻道] -- 揭露戰場對獵者與被獵者帶來的影響
動物求生之道 (The Animals' Guide to Survival,2009) [動物星球頻道] -- 談氣候變遷對動物生存的影響
紀錄片:
擺盪 (新版的天堂路) http://viewpoint.pts.org.tw/archive2.aspx?story_id=385
產房 http://viewpoint.pts.org.tw/archive2.aspx?story_id=227
油症 - 與毒共存
愚蠢年代 (The Age of Stupid,2009) http://www.imdb.com/title/tt1300563/
生命脈動 (Life,2009) http://www.imdb.com/title/tt1533395/ [BBC Earth 製作的一系列紀錄片]
牛羚歷險記 (Trek: Spy on the Wildebeest,2007) http://www.imdb.com/title/tt1122751/ [BBC]
水資源大戰 (Flow: For Love of Water,2008) http://www.imdb.com/title/tt1149583/
魚線的盡頭 (The End of the Line,2009) http://www.imdb.com/title/tt1176727/
加拉巴哥群島 (Galápagos,2007) http://www.imdb.com/title/tt0996614/
自然界大事件 (Nature's Great Events,2009) http://www.imdb.com/title/tt1380596/ [BBC 製作的一系列紀錄片]
從空中看地球 (Earth From Above) [系列節目]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書摘]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二)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Our Stories: Moving and Laboring,2008)
第 138 ~ 141 頁:
ˉˉ「禮拜天這麼多外勞來火車站,也會來捐血嗎?」我看著菲律賓人來來去去的熱鬧出入口,隨口發問。
ˉˉ「啊,外勞不能捐血。」護士小姐有點驚訝地回應。
ˉˉ「不能?只要是外國人都不行嗎?」我更驚訝,彈起的身子差點把針筒拉斷了線。
ˉˉ「就外勞啊,你是說印尼泰國那些嘛,外勞不行啊。」
ˉˉ「為什麼?」
ˉˉ「我們血液要一年追蹤期,外勞來來去去,怎麼追蹤啊?」
ˉˉ「那美國人、日本人也都不行捐囉?」
ˉˉ「不是啦,外國人如果會停留久一點就可以捐啦。」
ˉˉ「多久?」
ˉˉ「幾個月以上啦。」
ˉˉ「那外勞一般都停留三年欸,只要超過一年就可以捐了嗎?」
ˉˉ「你是說印尼菲律賓那些嗎?不行啦,外勞不行。」
ˉˉ「為什麼?」
ˉˉ「他們有瘧疾啊什麼病的,很危險啦。」
ˉˉ「可是外勞來台灣以前都經過體檢,來了每半年再檢查一次,都很健康啊。」
ˉˉ「反正,外勞就是不行。」
ˉˉ她把捐血登記表直接推到我的眼前:「如有下列情況之一者,請勿捐血,因為所捐血液將可能使受血者感染愛滋病……」,以下洋洋灑灑列出十種危險群,可想見的是疾病帶原者、藥癮者,並列的還有同性戀者及性工作者。性傾向及特定職業成為拒絕往來戶,事實上是嚴重違反醫學常識,性病的防治重點應該是安全性行為,而不是特定對象,但衛生署這種恐懼同性戀、反制性產業、加重社會污名的做法早已經不是第一次,也就不令人意外。十項不准捐血的種類裡,最不可解的則是「監、院、所收容人」與「外籍勞工」。理由我如何也想不透,罪犯與外勞如何成為高危險群?
ˉˉ衛生署一直以防疫為名,要求外勞來台後每隔六個月就定期接受體檢,理由是外籍勞工「進出國界頻繁」。但外勞可能是台灣社會最「無法流動」的一群人了,他們來台後除非必要極少會中途返鄉,他們的勞動契約一簽定就至少二年不能改變,連從台北到台中換工作的機會都沒有。若是針對「外國人」的不放心,白領的、西方的、投資型或技術型的移駐者,並沒有受到特別的「防疫」關注,沒有定期體檢的追蹤,也沒有捐血的限制。
ˉˉ白紙黑字明訂不准捐血的,只有,藍領的、東南亞籍的、低階勞動者。
ˉˉ「我從來沒做過健康檢查……」我忍不住嘟囔:「你怎麼知道我沒病?」
ˉˉ「啊?」護士溫婉一笑,寬容地收好我的血液,用泡過酒精的白棉絮按緊針口:「剛才檢測你都算正常啦。」
ˉˉ捐完血,我還是拿了飲料和餅乾。政策不是護士的錯。
ˉˉ但政策決定了護士、以及其他人如何看待外勞,即便是在外勞們熱情擁抱的台北火車站。有一陣子警察進駐火車站來趕人,不准躲避烈日當頭的外勞在車站大廳席地而坐,怕有失體統,妨礙市容。……
ˉˉ原來台灣只要他們的汗水,嫌棄他們的血。
ˉˉ十點鐘,狄微娜來了。「我去捐血。」我順手把錫箔紙包裝的飲料遞給她。
ˉˉ「哦,這是捐血贈的禮物嗎?」
ˉˉ「外勞不能捐血。你知道嗎?」
ˉˉ「真的?因為我們是外國人?」
ˉˉ「只有外勞不行。老外可以。」我用中文說,知道她聽得懂兩者的階級差異。
ˉˉ「嗯……你覺得要抗議嗎?」果然是身經百戰的狄微娜。
ˉˉ「你覺得呢?」我反問她。
ˉˉ「這好像不是現在最嚴重的議題……」
ˉˉ「嗯。最嚴重的是什麼?」
ˉˉ「自由轉換雇主吧。」她毫不遲疑。
ˉˉ「是啊,不然所有遇到壞老闆的外勞都要變 TNT 了。」
ˉˉ「那也不錯!」她爽快地一口喝光飲料。
第 116 ~ 117 頁:
ˉˉ他們都叫逃跑外勞為 TNT,這是菲律賓塔加洛語 Tago Ng Tago,意思是躲躲藏藏。逃走,意謂著地下化的生活,不見天日的躲藏生涯。
第 138 ~ 141 頁:
ˉˉ「禮拜天這麼多外勞來火車站,也會來捐血嗎?」我看著菲律賓人來來去去的熱鬧出入口,隨口發問。
ˉˉ「啊,外勞不能捐血。」護士小姐有點驚訝地回應。
ˉˉ「不能?只要是外國人都不行嗎?」我更驚訝,彈起的身子差點把針筒拉斷了線。
ˉˉ「就外勞啊,你是說印尼泰國那些嘛,外勞不行啊。」
ˉˉ「為什麼?」
ˉˉ「我們血液要一年追蹤期,外勞來來去去,怎麼追蹤啊?」
ˉˉ「那美國人、日本人也都不行捐囉?」
ˉˉ「不是啦,外國人如果會停留久一點就可以捐啦。」
ˉˉ「多久?」
ˉˉ「幾個月以上啦。」
ˉˉ「那外勞一般都停留三年欸,只要超過一年就可以捐了嗎?」
ˉˉ「你是說印尼菲律賓那些嗎?不行啦,外勞不行。」
ˉˉ「為什麼?」
ˉˉ「他們有瘧疾啊什麼病的,很危險啦。」
ˉˉ「可是外勞來台灣以前都經過體檢,來了每半年再檢查一次,都很健康啊。」
ˉˉ「反正,外勞就是不行。」
ˉˉ她把捐血登記表直接推到我的眼前:「如有下列情況之一者,請勿捐血,因為所捐血液將可能使受血者感染愛滋病……」,以下洋洋灑灑列出十種危險群,可想見的是疾病帶原者、藥癮者,並列的還有同性戀者及性工作者。性傾向及特定職業成為拒絕往來戶,事實上是嚴重違反醫學常識,性病的防治重點應該是安全性行為,而不是特定對象,但衛生署這種恐懼同性戀、反制性產業、加重社會污名的做法早已經不是第一次,也就不令人意外。十項不准捐血的種類裡,最不可解的則是「監、院、所收容人」與「外籍勞工」。理由我如何也想不透,罪犯與外勞如何成為高危險群?
ˉˉ衛生署一直以防疫為名,要求外勞來台後每隔六個月就定期接受體檢,理由是外籍勞工「進出國界頻繁」。但外勞可能是台灣社會最「無法流動」的一群人了,他們來台後除非必要極少會中途返鄉,他們的勞動契約一簽定就至少二年不能改變,連從台北到台中換工作的機會都沒有。若是針對「外國人」的不放心,白領的、西方的、投資型或技術型的移駐者,並沒有受到特別的「防疫」關注,沒有定期體檢的追蹤,也沒有捐血的限制。
ˉˉ白紙黑字明訂不准捐血的,只有,藍領的、東南亞籍的、低階勞動者。
ˉˉ「我從來沒做過健康檢查……」我忍不住嘟囔:「你怎麼知道我沒病?」
ˉˉ「啊?」護士溫婉一笑,寬容地收好我的血液,用泡過酒精的白棉絮按緊針口:「剛才檢測你都算正常啦。」
ˉˉ捐完血,我還是拿了飲料和餅乾。政策不是護士的錯。
ˉˉ但政策決定了護士、以及其他人如何看待外勞,即便是在外勞們熱情擁抱的台北火車站。有一陣子警察進駐火車站來趕人,不准躲避烈日當頭的外勞在車站大廳席地而坐,怕有失體統,妨礙市容。……
ˉˉ原來台灣只要他們的汗水,嫌棄他們的血。
ˉˉ十點鐘,狄微娜來了。「我去捐血。」我順手把錫箔紙包裝的飲料遞給她。
ˉˉ「哦,這是捐血贈的禮物嗎?」
ˉˉ「外勞不能捐血。你知道嗎?」
ˉˉ「真的?因為我們是外國人?」
ˉˉ「只有外勞不行。老外可以。」我用中文說,知道她聽得懂兩者的階級差異。
ˉˉ「嗯……你覺得要抗議嗎?」果然是身經百戰的狄微娜。
ˉˉ「你覺得呢?」我反問她。
ˉˉ「這好像不是現在最嚴重的議題……」
ˉˉ「嗯。最嚴重的是什麼?」
ˉˉ「自由轉換雇主吧。」她毫不遲疑。
ˉˉ「是啊,不然所有遇到壞老闆的外勞都要變 TNT 了。」
ˉˉ「那也不錯!」她爽快地一口喝光飲料。
第 116 ~ 117 頁:
ˉˉ他們都叫逃跑外勞為 TNT,這是菲律賓塔加洛語 Tago Ng Tago,意思是躲躲藏藏。逃走,意謂著地下化的生活,不見天日的躲藏生涯。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書摘] 白先勇《孽子》
〈在我們的王國裏〉第三章第 31 頁:
ˉˉ一口氣,我跑下瑤臺旅社那道黑漆漆,咯吱咯吱發響的木樓梯,跑出那條濕嘰嘰臭薰薰的窄巷,投身到圓環那片喧囂擁擠,到處掛滿了魷魚、烏賊,以及油膩膩豬頭肉的夜市中。我站到一家叫醉仙的小食店門口,望著那一排倒鉤著油淋淋焦黃金亮的蔴油鴨,突然間,我感到一陣猛烈的饑餓。我向老闆娘要了半隻又肥又大的蔴油鴨,又點了一盅熱氣騰騰的當歸雞湯。嗗嘟嗗嘟,一下子我先把那盅帶了藥味滾燙的雞湯,直灌了下去,燙得舌頭都麻了,額上的汗水,簌簌的瀉下來,我也不去揩拭,兩隻手,一隻扯了一夾肥腿,一隻一根翅膀,左右開弓的撕啃起來,一陣工夫,半隻肥鴨,只剩下一堆骨頭,連鴨腦子也吸光了。我的肚子鼓得脹脹的,可是我的胃仍舊像個無底大洞一般,總也填不滿似的。我又向老闆娘要了一碟炒米粉,[口悉][口悉]嗦嗦,風掃殘葉一般,也捲得一根不剩。……
ˉˉ離開圓環,我漫步蕩回錦州街的住所去。中山北路上,已經沒有什麼行人,紫白色的螢光燈,一路靜蕩蕩的亮下去。我一個人,獨自跨步在行人道上,我腳上打了鐵釘的皮靴,擊得人行道的水門汀嗑、嗑、嗑發著空寂的迴響。我把褲帶鬆開,將身上濕透了的襯衫扯到褲子外面,打開了扣子。路上總算起了一陣凌晨的涼風。把我的濕襯衫吹得揚了起來。我全身的汗毛微微一張,我感到一陣沉滯的滿足,以及過度滿足後的一片麻木。
(我以前很喜歡此段文字,但現在倒沒有什麼感覺。)
ˉˉ一口氣,我跑下瑤臺旅社那道黑漆漆,咯吱咯吱發響的木樓梯,跑出那條濕嘰嘰臭薰薰的窄巷,投身到圓環那片喧囂擁擠,到處掛滿了魷魚、烏賊,以及油膩膩豬頭肉的夜市中。我站到一家叫醉仙的小食店門口,望著那一排倒鉤著油淋淋焦黃金亮的蔴油鴨,突然間,我感到一陣猛烈的饑餓。我向老闆娘要了半隻又肥又大的蔴油鴨,又點了一盅熱氣騰騰的當歸雞湯。嗗嘟嗗嘟,一下子我先把那盅帶了藥味滾燙的雞湯,直灌了下去,燙得舌頭都麻了,額上的汗水,簌簌的瀉下來,我也不去揩拭,兩隻手,一隻扯了一夾肥腿,一隻一根翅膀,左右開弓的撕啃起來,一陣工夫,半隻肥鴨,只剩下一堆骨頭,連鴨腦子也吸光了。我的肚子鼓得脹脹的,可是我的胃仍舊像個無底大洞一般,總也填不滿似的。我又向老闆娘要了一碟炒米粉,[口悉][口悉]嗦嗦,風掃殘葉一般,也捲得一根不剩。……
ˉˉ離開圓環,我漫步蕩回錦州街的住所去。中山北路上,已經沒有什麼行人,紫白色的螢光燈,一路靜蕩蕩的亮下去。我一個人,獨自跨步在行人道上,我腳上打了鐵釘的皮靴,擊得人行道的水門汀嗑、嗑、嗑發著空寂的迴響。我把褲帶鬆開,將身上濕透了的襯衫扯到褲子外面,打開了扣子。路上總算起了一陣凌晨的涼風。把我的濕襯衫吹得揚了起來。我全身的汗毛微微一張,我感到一陣沉滯的滿足,以及過度滿足後的一片麻木。
(我以前很喜歡此段文字,但現在倒沒有什麼感覺。)
[書摘] "Hotel" (大飯店,1965) by Arthur Hailey
〈星期二〉第一章第 72 ~ 73 頁:
ˉˉ他的工作很簡單。來自各方的垃圾是裝在手推車上的垃圾箱裡的,布克‧特將每一輛手推車推進來,每次一點一點地把垃圾鋪開在一只大的平盤裡,像花匠鬆土一樣,將雜亂的垃圾前後耙來耙去。每當一個戰利品被耙到面上時──例如一只可回收的瓶子、完整無損的玻璃器皿、刀叉餐具,有時還有旅客的貴重物品──布克‧特就伸手去把它揀出來,最後把剩下的東西推入火中燒去,然後再把另一堆垃圾鋪開。
ˉˉ今天的回收總數表明本月份 (即將到月底) 的回收量算是中等的。到目前為止,收回的銀餐具約達兩千件,對飯店來說,每件價值一塊錢;瓶子有四千只左右,每只值二分錢;完好的玻璃杯達八百只,每只值二角五分錢;還有大量各式各樣的其他物品,其中竟包括──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一只有蓋的銀湯碗。這項回收每年給飯店節約竟達四萬元左右。
ˉˉ每週實得薪金三十八元的布克‧特‧格雷厄姆,現在穿上油膩的短外衣,回家去了。
[筆者註]
(1)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只」(讀 ㄓ) 作量詞,計算物體件數的單位。同「隻」。如:「一只戒指」、「一隻箱子」、「兩隻耳環」。
(2) 38 × 52 = 1976,40000 / 1976 ≒ 20
ˉˉ他的工作很簡單。來自各方的垃圾是裝在手推車上的垃圾箱裡的,布克‧特將每一輛手推車推進來,每次一點一點地把垃圾鋪開在一只大的平盤裡,像花匠鬆土一樣,將雜亂的垃圾前後耙來耙去。每當一個戰利品被耙到面上時──例如一只可回收的瓶子、完整無損的玻璃器皿、刀叉餐具,有時還有旅客的貴重物品──布克‧特就伸手去把它揀出來,最後把剩下的東西推入火中燒去,然後再把另一堆垃圾鋪開。
ˉˉ今天的回收總數表明本月份 (即將到月底) 的回收量算是中等的。到目前為止,收回的銀餐具約達兩千件,對飯店來說,每件價值一塊錢;瓶子有四千只左右,每只值二分錢;完好的玻璃杯達八百只,每只值二角五分錢;還有大量各式各樣的其他物品,其中竟包括──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一只有蓋的銀湯碗。這項回收每年給飯店節約竟達四萬元左右。
ˉˉ每週實得薪金三十八元的布克‧特‧格雷厄姆,現在穿上油膩的短外衣,回家去了。
[筆者註]
(1)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只」(讀 ㄓ) 作量詞,計算物體件數的單位。同「隻」。如:「一只戒指」、「一隻箱子」、「兩隻耳環」。
(2) 38 × 52 = 1976,40000 / 1976 ≒ 20
[書摘] "The March" (大進軍,2005) by E. L. Doctorow
得獎:2005 NBCC Award for Fiction、2006 PEN / Faulkner Award for Fiction
入圍:2005 National Book Award for Fiction、2006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閱讀時間:2008 年尾或 2009 年初
我的短評:普通
[書摘]
第三部〈北卡羅來納〉第四章第 235 頁:
ˉˉ那麼,吃起我來會是什麼滋味呢?他曾問過她。一塊油酥果仁蛋糕唄,她說道,還帶著甜奶油夾心。
(筆者註:很想知道此段的原文是什麼。)
入圍:2005 National Book Award for Fiction、2006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閱讀時間:2008 年尾或 2009 年初
我的短評:普通
[書摘]
第三部〈北卡羅來納〉第四章第 235 頁:
ˉˉ那麼,吃起我來會是什麼滋味呢?他曾問過她。一塊油酥果仁蛋糕唄,她說道,還帶著甜奶油夾心。
(筆者註:很想知道此段的原文是什麼。)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書摘]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一)
[書摘]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Our Stories: Moving and Laboring,2008)
第 215 ~ 218 頁:
令狐沖……下肢已明顯萎縮了,每天需要有人幫他從床上搬到電動車上,才開展一天的生活;每天需要有人協助盥洗、餵食,還有每三個鐘頭的翻身、按摩,以防止一發不可收拾的褥瘡。這些瑣碎、耗時也費力的工作,二十年來都仰賴他的母親,她甚且因為這樣辛苦的歷程而獲頒台北市模範母親獎。
模範的圓滿恰好揭露了現實的破綻。
……所有模範的背後,都有著何等艱苦的歷程,由個別的人發揮不可思議的力量填補了現實的坎坷不平。……
他受傷後,父母從台中北上一起寄居姊姊家中,耗盡所有人力、物力支撐。一直到解嚴前後的社會運動同時也刺激社福制度的變更,每週五天、每次四小時的照顧時數,由公部門每週派居家服務員到府服務,好讓辛勞的母親稍有喘息。……
可母親終究是老了,不但無法照顧他,還需要有人照顧。……他申請聘僱外籍看護工。
……(外籍看護工) 阿草是真辛苦,他知道。照顧癱瘓者原就是浩大工程,何況還有年邁多病的母親。令狐沖再度向社會局申請居家服務,要讓阿草至少有空可以出門走走。但不行,不行,不行。內政部的行政命令規定,只要聘用外籍看護工的家庭,就不得再申請居家服務。他作為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卻因為聘用外勞而被排除;內政部認定外籍看護工可以二十四小時待命,被照顧者已然擁有充裕人力,不得再分食「有限的社福資源」。國家的援手斷然撤出。
阿草因此不得休息,沒有休假。一樣的重症、一樣的低收入戶,母親曾享有一點點政府挹注的替換照顧而得以稍作喘息,阿草這個「外人」是沒有資格的。
這是懲罰嗎?
懲罰因為長照中心床位不足、家人老邁不得承擔、經濟弱勢無能聘用本地看護工而聘用外勞的重症患者;懲罰千里迢迢來台工作、沒有台灣國籍、種族與階級都在弱勢的看護工。告誡外勞不得佔用台灣人的喘息服務,同時表彰政府「保護本勞就業權」的努力──即使,沒有一個本籍看護工因為這樣縮減的社福措施而找到工作;即使,代價是外傭不休假而身心俱疲、被照顧者無法獲得「好品質」的照顧。
漏洞交由沒有發言權的外籍勞工去承擔。
第 227 頁:
社福體系大幅刪減 (居家) 服務時數,像令狐沖這樣不得不尋求外勞挹注的,就是行政記錄中一個消失的案主、就業點;本籍居家服務員沒有足夠的時數支撐,慢慢地也就沒有人要投入這行業,等出了問題臨時要找人又找不到,整個照顧市場萎縮,人力不足。然後,政府再說,為了保護本籍看護工就業,不給予聘僱外勞者臨時居家服務,以免變相鼓勵使用外勞。
若要保障外勞勞動條件、享有休假權利,對經濟弱勢的被照顧者家庭來說,最快面對的就是週日無人照顧。所以,當我們舉行移工大遊行,走上街頭要求給予外勞休假權時,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竟是身心障礙團體!真正該負起責任的政府,反而事不關己,拿更弱勢的人來搪塞責任,放任底層的人弱弱相殘。什麼樣的政策,讓國家退位、政府失職,任令弱勢者直接踐踏比他更弱勢的人,以求勉勵生存下來?
這真是我見過最殘忍的制度設計。
「難道真要出了人命才會引起討論嗎?」令狐沖也嘆氣了:「對我們來說,居家服務和外籍勞工都很重要,可以互相搭配,不應該切開來只能二擇一!」
[相關資訊]
2009/12/13 移工大遊行「還沒休假」文宣節錄:
2007 年,將近二千名移工、本地支持者走過台北東區街頭,大聲以越南、菲律賓、印尼、泰國母語喊出:「我要休假」,為不受勞基法保障休假權的家務移工請命。
今年的遊行訴求討論很多次,很無奈的,我們的訴求是「還沒休假」。有的記者說:「這個訴求你們喊了十幾年了。有沒有新花樣啊?」可是,家務移工沒有休假權已經17年了!藍綠政黨輪流執政,弱勢處境完全沒有轉變。
我們主張,休假權是基本人權。
我們要求,弱勢家庭應受社福挹注、看護工納入勞基法保障!
我們願意,協同在台灣貢獻付出的外籍勞工,共同走上街頭!
[相關節目]
2009/12/23 公視《獨立特派員》製播的《喘息》http://www.peopo.org/innews/post/48687
http://darkmorass.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_16.html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Our Stories: Moving and Laboring,2008)
第 215 ~ 218 頁:
令狐沖……下肢已明顯萎縮了,每天需要有人幫他從床上搬到電動車上,才開展一天的生活;每天需要有人協助盥洗、餵食,還有每三個鐘頭的翻身、按摩,以防止一發不可收拾的褥瘡。這些瑣碎、耗時也費力的工作,二十年來都仰賴他的母親,她甚且因為這樣辛苦的歷程而獲頒台北市模範母親獎。
模範的圓滿恰好揭露了現實的破綻。
……所有模範的背後,都有著何等艱苦的歷程,由個別的人發揮不可思議的力量填補了現實的坎坷不平。……
他受傷後,父母從台中北上一起寄居姊姊家中,耗盡所有人力、物力支撐。一直到解嚴前後的社會運動同時也刺激社福制度的變更,每週五天、每次四小時的照顧時數,由公部門每週派居家服務員到府服務,好讓辛勞的母親稍有喘息。……
可母親終究是老了,不但無法照顧他,還需要有人照顧。……他申請聘僱外籍看護工。
……(外籍看護工) 阿草是真辛苦,他知道。照顧癱瘓者原就是浩大工程,何況還有年邁多病的母親。令狐沖再度向社會局申請居家服務,要讓阿草至少有空可以出門走走。但不行,不行,不行。內政部的行政命令規定,只要聘用外籍看護工的家庭,就不得再申請居家服務。他作為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卻因為聘用外勞而被排除;內政部認定外籍看護工可以二十四小時待命,被照顧者已然擁有充裕人力,不得再分食「有限的社福資源」。國家的援手斷然撤出。
阿草因此不得休息,沒有休假。一樣的重症、一樣的低收入戶,母親曾享有一點點政府挹注的替換照顧而得以稍作喘息,阿草這個「外人」是沒有資格的。
這是懲罰嗎?
懲罰因為長照中心床位不足、家人老邁不得承擔、經濟弱勢無能聘用本地看護工而聘用外勞的重症患者;懲罰千里迢迢來台工作、沒有台灣國籍、種族與階級都在弱勢的看護工。告誡外勞不得佔用台灣人的喘息服務,同時表彰政府「保護本勞就業權」的努力──即使,沒有一個本籍看護工因為這樣縮減的社福措施而找到工作;即使,代價是外傭不休假而身心俱疲、被照顧者無法獲得「好品質」的照顧。
漏洞交由沒有發言權的外籍勞工去承擔。
第 227 頁:
社福體系大幅刪減 (居家) 服務時數,像令狐沖這樣不得不尋求外勞挹注的,就是行政記錄中一個消失的案主、就業點;本籍居家服務員沒有足夠的時數支撐,慢慢地也就沒有人要投入這行業,等出了問題臨時要找人又找不到,整個照顧市場萎縮,人力不足。然後,政府再說,為了保護本籍看護工就業,不給予聘僱外勞者臨時居家服務,以免變相鼓勵使用外勞。
若要保障外勞勞動條件、享有休假權利,對經濟弱勢的被照顧者家庭來說,最快面對的就是週日無人照顧。所以,當我們舉行移工大遊行,走上街頭要求給予外勞休假權時,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竟是身心障礙團體!真正該負起責任的政府,反而事不關己,拿更弱勢的人來搪塞責任,放任底層的人弱弱相殘。什麼樣的政策,讓國家退位、政府失職,任令弱勢者直接踐踏比他更弱勢的人,以求勉勵生存下來?
這真是我見過最殘忍的制度設計。
「難道真要出了人命才會引起討論嗎?」令狐沖也嘆氣了:「對我們來說,居家服務和外籍勞工都很重要,可以互相搭配,不應該切開來只能二擇一!」
[相關資訊]
2009/12/13 移工大遊行「還沒休假」文宣節錄:
2007 年,將近二千名移工、本地支持者走過台北東區街頭,大聲以越南、菲律賓、印尼、泰國母語喊出:「我要休假」,為不受勞基法保障休假權的家務移工請命。
今年的遊行訴求討論很多次,很無奈的,我們的訴求是「還沒休假」。有的記者說:「這個訴求你們喊了十幾年了。有沒有新花樣啊?」可是,家務移工沒有休假權已經17年了!藍綠政黨輪流執政,弱勢處境完全沒有轉變。
我們主張,休假權是基本人權。
我們要求,弱勢家庭應受社福挹注、看護工納入勞基法保障!
我們願意,協同在台灣貢獻付出的外籍勞工,共同走上街頭!
[相關節目]
2009/12/23 公視《獨立特派員》製播的《喘息》http://www.peopo.org/innews/post/48687
http://darkmorass.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_16.html
我的 2010 年推薦書籍
2010 年是指閱讀書籍的年份。
書名用粗體者,代表推或大推 (大部分是大推)。
書籍的排列順序與推薦程度無關。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2008)
﹡路內《追隨她的旅程》(2009)
﹡李佩甫《城的燈》
﹡李佩甫《羊的門》
﹡"Dastan-e an khomreh" (老師,水缸破了!/ The Big Clay Jar) by Houshang Moradi Kermani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½ Chapters" (10½ 卷人的歷史,1989) by Julian Barnes [某幾卷我很喜歡,某幾卷覺得普通而已。]
因其社會意義而列入: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2008)
﹡小林多喜二《蟹工船》(1929) 暨漫畫版 (藤生剛繪圖)
書名用粗體者,代表推或大推 (大部分是大推)。
書籍的排列順序與推薦程度無關。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2008)
﹡路內《追隨她的旅程》(2009)
﹡李佩甫《城的燈》
﹡李佩甫《羊的門》
﹡"Dastan-e an khomreh" (老師,水缸破了!/ The Big Clay Jar) by Houshang Moradi Kermani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½ Chapters" (10½ 卷人的歷史,1989) by Julian Barnes [某幾卷我很喜歡,某幾卷覺得普通而已。]
因其社會意義而列入: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2008)
﹡小林多喜二《蟹工船》(1929) 暨漫畫版 (藤生剛繪圖)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購入書籍:2010 年
1 月:
北村《憤怒》(2004)
"Ringworld" (環形世界,1970) by Larry Niven 獲得 1971 Hugo、Nebula 和 Locus Award [讀完]
"Doomsday Book" (末日之書,1992) by Connie Willis 獲得 1993 Hugo、Nebula 和 Locus Award [讀完]
---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Our Stories: Moving and Laboring,2008) [讀完]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2008) [讀完]
"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 (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奧斯卡.哇塞短暫奇妙的一生,2007) by Junot Díaz 獲得 2008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和 2007 NBCC Award [讀完]
---
王剛《英格力士》,入圍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讀完]
小林多喜二《蟹工船》(1929) 暨漫畫版 (藤生剛繪圖) [讀完]
"Mutiny of on the Bounty" (叛艦喋血,1932) by Charles Nordhoff and James Norman Hall
"Maus: A Survivor's Tale, Part II: And Here My Troubles Began" (鼠族︰倖存者的故事,第二部:我自己的受難史,1991) by Art Spiegelman 獲得 1992 Pulitzer Prize Special Award [讀完]
2 月: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½ Chapters" (10½ 卷人的歷史,1989) by Julian Barnes [讀完]
---
"Dastan-e an khomreh" (老師,水缸破了!/ The Big Clay Jar) by Houshang Moradi Kermani [在書店讀完,沒買]
"Lost and Found" (完美替身,2008?) by Andrew Clements [在書店讀完,沒買]
---
路遙《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李佩甫《城的燈》[讀完]
李佩甫《羊的門》[讀完]
曹文軒《草房子》
周大新《第二十幕》
"The Moneychangers" (錢商,1975) by Arthur Hailey
3 月:
胡發雲《隱匿者》(2009)
"La Vie de Tchekhov" (契訶夫的一生,1964) by Irène Némirovsky [讀完]
---
路內《追隨她的旅程》(2009) [讀完]
4 月:
老舍《四世同堂》
"The Anubis Gates" (阿努比斯之門,1983) by Tim Powers [讀完]
北村《憤怒》(2004)
"Ringworld" (環形世界,1970) by Larry Niven 獲得 1971 Hugo、Nebula 和 Locus Award [讀完]
"Doomsday Book" (末日之書,1992) by Connie Willis 獲得 1993 Hugo、Nebula 和 Locus Award [讀完]
---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Our Stories: Moving and Laboring,2008) [讀完]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2008) [讀完]
"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 (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奧斯卡.哇塞短暫奇妙的一生,2007) by Junot Díaz 獲得 2008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和 2007 NBCC Award [讀完]
---
王剛《英格力士》,入圍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讀完]
小林多喜二《蟹工船》(1929) 暨漫畫版 (藤生剛繪圖) [讀完]
"Mutiny of on the Bounty" (叛艦喋血,1932) by Charles Nordhoff and James Norman Hall
"Maus: A Survivor's Tale, Part II: And Here My Troubles Began" (鼠族︰倖存者的故事,第二部:我自己的受難史,1991) by Art Spiegelman 獲得 1992 Pulitzer Prize Special Award [讀完]
2 月: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½ Chapters" (10½ 卷人的歷史,1989) by Julian Barnes [讀完]
---
"Dastan-e an khomreh" (老師,水缸破了!/ The Big Clay Jar) by Houshang Moradi Kermani [在書店讀完,沒買]
"Lost and Found" (完美替身,2008?) by Andrew Clements [在書店讀完,沒買]
---
路遙《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李佩甫《城的燈》[讀完]
李佩甫《羊的門》[讀完]
曹文軒《草房子》
周大新《第二十幕》
"The Moneychangers" (錢商,1975) by Arthur Hailey
3 月:
胡發雲《隱匿者》(2009)
"La Vie de Tchekhov" (契訶夫的一生,1964) by Irène Némirovsky [讀完]
---
路內《追隨她的旅程》(2009) [讀完]
4 月:
老舍《四世同堂》
"The Anubis Gates" (阿努比斯之門,1983) by Tim Powers [讀完]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我的 193 科幻經典
193 科幻經典是由 James Wallace Harris 和 Anthony Bernardo 整理而成。完整名單請見 http://classics.jameswallaceharris.com/Lists/ByRank.php
下方名單的第一個數字代表排名;方括號中的數字代表得分。
粗體代表推或大推 (通常是大推)。
讀完:
4. [24] "The Foundation Trilogy" (1951) by Isaac Asimov [只推 "Foundation"]
8. [23] "The Time Machine" (1895) by H. G. Wells
10. [23] "Childhood's End" (1953) by Arthur C. Clarke
11. [22] "The Martian Chronicles" (1950) by Ray Bradbury
14. [21] "Ringworld" (1970) by Larry Niven
16. [20] "1984" (1949) by George Orwell
19. [20]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 (1962) by Philip K. Dick [結尾很有趣]
20. [19] "Brave New World" (1932) by Aldous Huxley
26. [19] "Gateway" (1977) by Frederik Pohl
29. [18] "Fahrenheit 451" (1953) by Ray Bradbury [只推結尾]
32. [17] "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1966) by Robert A. Heinlein
33. [17] "Flowers for Algernon" (1966) by Daniel Keyes
38. [16] "A Clockwork Orange" (1962) by Anthony Burgess
42. [15] "Frankenstein" (1818) by 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
46. [14] "A Princess of Mars" (1917) by Edgar Rice Burroughs
48. [14]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1968) by Philip K. Dick
49. [14] "Solaris" (1970) by Stanislaw Lem
57. [13] "I, Robot" (1950) by Isaac Asimov
58. [13] "Starship Troopers" (1959) by Robert A. Heinlein
59. [13] "The Sirens of Titan" (1959) by Kurt Vonnegut
61. [13] "Slaughterhouse Five" (1969) by Kurt Vonnegut
68. [13] "Hyperion" (1989) by Dan Simmons
73. [12] "The Caves of Steel" (1954) by Isaac Asimov
87. [11] "Double Star" (1956) by Robert A. Heinlein
94. [11] "Ender's Game" (1986) by Orson Scott Card
105. [10] "Babel-17" (1966) by Samuel R. Delany
135. [9] "Doomsday Book" (1992) by Connie Willis
143. [8] "Animal Farm" (1945) by George Orwell
未讀完:
3. [25] "Dune" (1965) by Frank Herbert
7. [24] "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 (1969) by Ursula K. Le Guin
15. [21] "The Dispossesed" (1974) by Ursula K. Le Guin
47. [14] "We" (1924) by Yevgeny Zamiatin
78. [12] "Tau Zero" (1970) by Poul Anderson
120. [9] "The Illustrated Man" (1951) by Ray Bradbury
164. [7] "Herland" (1915) by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沒有但想看:
1. [25] "The Demolished Man" (1953) by Alfred Bester
13. [21] "The Stars My Destination" (1957) by Alfred Bester
39. [16] "Way Station" (1963) by Clifford Simak
41. [16] "Timescape" (1980) by Gregory Benford
44. [15] "Lord of Light" (1967) by Roger Zelazny
45. [15] "The Book of the New Sun" (1980) by Gene Wolfe
51. [14] "Neuromancer" (1984) by William Gibson
60. [13] "Ubik" (1969) by Philip K. Dick
65. [13] "The Female Man" (1975) by Joanna Russ
104. [10] "The Crystal World" (1966) by J. G. Ballard
130. [9] "Dreamsnake" (1978) by Vonda N. McIntyre
150. [8] "The Drowned World" (1962) by J. G. Ballard
下方名單的第一個數字代表排名;方括號中的數字代表得分。
粗體代表推或大推 (通常是大推)。
讀完:
4. [24] "The Foundation Trilogy" (1951) by Isaac Asimov [只推 "Foundation"]
8. [23] "The Time Machine" (1895) by H. G. Wells
10. [23] "Childhood's End" (1953) by Arthur C. Clarke
11. [22] "The Martian Chronicles" (1950) by Ray Bradbury
14. [21] "Ringworld" (1970) by Larry Niven
16. [20] "1984" (1949) by George Orwell
19. [20]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 (1962) by Philip K. Dick [結尾很有趣]
20. [19] "Brave New World" (1932) by Aldous Huxley
26. [19] "Gateway" (1977) by Frederik Pohl
29. [18] "Fahrenheit 451" (1953) by Ray Bradbury [只推結尾]
32. [17] "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1966) by Robert A. Heinlein
33. [17] "Flowers for Algernon" (1966) by Daniel Keyes
38. [16] "A Clockwork Orange" (1962) by Anthony Burgess
42. [15] "Frankenstein" (1818) by 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
46. [14] "A Princess of Mars" (1917) by Edgar Rice Burroughs
48. [14]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1968) by Philip K. Dick
49. [14] "Solaris" (1970) by Stanislaw Lem
57. [13] "I, Robot" (1950) by Isaac Asimov
58. [13] "Starship Troopers" (1959) by Robert A. Heinlein
59. [13] "The Sirens of Titan" (1959) by Kurt Vonnegut
61. [13] "Slaughterhouse Five" (1969) by Kurt Vonnegut
68. [13] "Hyperion" (1989) by Dan Simmons
73. [12] "The Caves of Steel" (1954) by Isaac Asimov
87. [11] "Double Star" (1956) by Robert A. Heinlein
94. [11] "Ender's Game" (1986) by Orson Scott Card
105. [10] "Babel-17" (1966) by Samuel R. Delany
135. [9] "Doomsday Book" (1992) by Connie Willis
143. [8] "Animal Farm" (1945) by George Orwell
未讀完:
3. [25] "Dune" (1965) by Frank Herbert
7. [24] "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 (1969) by Ursula K. Le Guin
15. [21] "The Dispossesed" (1974) by Ursula K. Le Guin
47. [14] "We" (1924) by Yevgeny Zamiatin
78. [12] "Tau Zero" (1970) by Poul Anderson
120. [9] "The Illustrated Man" (1951) by Ray Bradbury
164. [7] "Herland" (1915) by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沒有但想看:
1. [25] "The Demolished Man" (1953) by Alfred Bester
13. [21] "The Stars My Destination" (1957) by Alfred Bester
39. [16] "Way Station" (1963) by Clifford Simak
41. [16] "Timescape" (1980) by Gregory Benford
44. [15] "Lord of Light" (1967) by Roger Zelazny
45. [15] "The Book of the New Sun" (1980) by Gene Wolfe
51. [14] "Neuromancer" (1984) by William Gibson
60. [13] "Ubik" (1969) by Philip K. Dick
65. [13] "The Female Man" (1975) by Joanna Russ
104. [10] "The Crystal World" (1966) by J. G. Ballard
130. [9] "Dreamsnake" (1978) by Vonda N. McIntyre
150. [8] "The Drowned World" (1962) by J. G. Ballard
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董樂山的《一九八四》:志文版和簡中版
志文出版社的《一九八四》是用董樂山的譯本,沒有收錄〈新語的原則〉,原本以為是因為董先生沒有翻譯,最近看到大陸某出版社的《一九八四》,也是用董先生的譯本,但有〈新語的原則〉,這才明白原來是志文出版社的問題。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小說及電影 ocean flame
幾年前,從圖書館借來的書裡我讀到王朔的小說〈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覺得很好看。幾個禮拜前在電視台看到 2008 年的電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廖凡、莫小奇主演),覺得劇情普通。但令我吃驚的是:電影劇情和我以前看過的小說劇情完全不同。昨天在書店特地將王朔的小說拿起來翻,才發現我以前看的小說其實不完整,只是小說全文的後半篇;而電影內容則是根據前半篇改編──難怪兩者劇情完全不同。這次看完小說全文,卻覺得劇情普通,大概是我在這幾年內有了變化吧。
不知道小說篇名到底是什麼。我手上的這本書,目錄是寫〈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但在內文的開頭是寫〈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存心要讓人搞不清楚。小說裡沒有解釋篇名的「火焰」和「海水」是什麼意思,但我猜是分別指小說裡的兩位女主角,因為其中一位的性情確實是比另一位更激烈。
不知道小說篇名到底是什麼。我手上的這本書,目錄是寫〈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但在內文的開頭是寫〈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存心要讓人搞不清楚。小說裡沒有解釋篇名的「火焰」和「海水」是什麼意思,但我猜是分別指小說裡的兩位女主角,因為其中一位的性情確實是比另一位更激烈。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我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是《亞洲周刊》邀請海內外十四名評委選出的。
粗體代表大推;綠色代表小推。
已讀:
1.《吶喊》,魯迅
5.《圍城》,錢鍾書
7.《台北人》,白先勇
9.《呼蘭河傳》,蕭紅
12.《彷徨》,魯迅
17.《死水微瀾》,李劼人
20.《棋王》,鍾阿城
26.《胡雪巖》,高陽
29.《射鵰英雄傳》,金庸
31.《鹿鼎記》,金庸
37.《原鄉人》,鍾理和
38.《白鹿原》,陳忠實
50.《荷花澱》,孫犁
52.《受戒》,汪曾祺
53.《鐵漿》,朱西甯
56.《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於梨華
61.《京華煙雲》,林語堂
62.《倪煥之》,葉聖陶
64.《桑青與桃紅》,聶華苓
69.《地之子》,臺靜農
71.《古船》,張煒
73.《未央歌》,鹿橋
76.《人啊,人!》,戴厚英 (只推第一部分)
82.《霸王別姬》,李碧華
89.《尹縣長》,陳若曦
90.《四喜憂國》,張大春
92.《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張賢亮 (只推前半)
96.《活著》,余華
97.《岡底斯的誘惑》,馬原
未讀完:
3.《駱駝祥子》,老舍
8.《家》,巴金
22.《馬橋詞典》,韓少功
23.《亞細亞的孤兒》,吳濁流
77.《黃金時代》,王小波
未讀:
2.《邊城》,沈從文
45.《舊址》,李銳
48.《洗澡》,楊絳
57.《浮躁》,賈平凹
68.《芙蓉鎮》,古華
粗體代表大推;綠色代表小推。
已讀:
1.《吶喊》,魯迅
5.《圍城》,錢鍾書
7.《台北人》,白先勇
9.《呼蘭河傳》,蕭紅
12.《彷徨》,魯迅
17.《死水微瀾》,李劼人
20.《棋王》,鍾阿城
26.《胡雪巖》,高陽
29.《射鵰英雄傳》,金庸
31.《鹿鼎記》,金庸
37.《原鄉人》,鍾理和
38.《白鹿原》,陳忠實
50.《荷花澱》,孫犁
52.《受戒》,汪曾祺
53.《鐵漿》,朱西甯
56.《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於梨華
61.《京華煙雲》,林語堂
62.《倪煥之》,葉聖陶
64.《桑青與桃紅》,聶華苓
69.《地之子》,臺靜農
71.《古船》,張煒
73.《未央歌》,鹿橋
76.《人啊,人!》,戴厚英 (只推第一部分)
82.《霸王別姬》,李碧華
89.《尹縣長》,陳若曦
90.《四喜憂國》,張大春
92.《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張賢亮 (只推前半)
96.《活著》,余華
97.《岡底斯的誘惑》,馬原
未讀完:
3.《駱駝祥子》,老舍
8.《家》,巴金
22.《馬橋詞典》,韓少功
23.《亞細亞的孤兒》,吳濁流
77.《黃金時代》,王小波
未讀:
2.《邊城》,沈從文
45.《舊址》,李銳
48.《洗澡》,楊絳
57.《浮躁》,賈平凹
68.《芙蓉鎮》,古華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我的 LGBT 書籍和電影
只要有提到 LGBT 或同性性行為都算,不一定要以 LGBT 為主題。
粗體代表大推;綠色代表小推。
書籍:
白先勇《孽子》、〈寂寞的十七歲〉
陳若曦《紙婚》
孫梓評《男身》
朱天文《荒人手記》
李碧華《霸王別姬》
邱妙津《鱷魚筆記》(未讀完)
《北京故事》
《東宮西宮》(話劇劇本)
小林多喜二《蟹工船》(1929) 暨漫畫版 (藤生剛繪圖)
金原 ひとみ《蛇 にピアス》(金原睛《蛇信與舌環》/ 金原瞳《裂舌》/ Snakes and Earrings,2003)
"El beso de la mujer araña" (蜘蛛女之吻 / Kiss of the Spider Woman,1976) by Manuel Puig
"Angels in America" (美國天使) by Tony Kushner,第一部分 "Millennium Approaches" 獲得 1993 Pulitzer Prize for Drama
"The Shipping News" (真情快遞,1993) by Annie Proulx,1994 Pulitzer Prize
"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 A Savannah Story" (善惡花園,1994) by John Berendt,入圍 1995 Pulitzer Prize for General Nonfiction
'Brokeback Mountain' (斷背山,1997 / 1999) by Annie Proulx
"Middlesex" (中性,2002) by Jeffrey Eugenides,2003 Pulitzer Prize
"Luna" (她是我哥哥,2004) by Julie Anne Peters
電影:
喜宴 (The Wedding Banquet,李安),1993 柏林影展金熊獎
霸王別姬 (Farewell My Concubine,1993,陳凱歌)
愛情萬歲 (1994,蔡明亮),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美少年之戀 (1998,楊凡)
藍宇 (2001,關錦鵬)
豔光四射歌舞團、刺青 (2007 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漂浪青春 (周美玲)
盛夏光年
艾草 [公視人生劇展]
歧路天堂 (Detours to Paradise,2008,李奇)
왕의 남자 王的男人 (The King and the Clown,2005)
쌍화점 霜花店:朕的男人 (A Frozen Flower,2008)
戦場のメリークリスマス 俘虜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1983,大島渚) 許多人說和 LGBT 有關,但我看不出來。
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洛基恐怖秀 (1975)
Tootsie 窈窕淑男 (1982)
Querelle 霧港水手 (1982,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De vierde man 第四個男人 (The Fourth Man,1983,Paul Verhoeven)
Kiss of the Spider Woman 蜘蛛女之吻 (1985),改編自同名書籍
La ley del deseo 慾望法則 (Law of Desire,1987,Pedro Almodóvar)
Maurice 墨利斯的情人 (1987,James Ivory)
My Own Private Idaho 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 (1991,Gus Van Sant)
Soapdish 肥皂拼盤 (1991)
Philadelphia 費城 (1993)
Priest 神父 (1994),1995 柏林影展泰迪熊獎
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 沙漠妖姬 (1994)
Birdcage 鳥籠 (1996)
The Fifth Element 第五元素 (1997)
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 熱天午夜之慾望地帶 (1997),改編自同名書籍
Gods and Monsters 眾神與野獸 (1998)
Get Real 愛的初體驗 (1998)
Trick 天雷勾動地火 (1999)
Km. 0 愛情 0 規則 (2000)
The Shipping News 真情快遞 (2001),改編自同名書籍
The Laramie Project 同志死亡事件 (2002)
Latter Days 遇見好男孩 (2003)
Angels in America 美國天使 (2003),HBO 自製影集,改編自同名劇本
La mala educación 壞教欲 (Bad Education,2004,Pedro Almodóvar)
Cachorro 熊哥叔叔 (Bear Cub,2004)
Saving Face 面子 (2004)
Sommersturm 我的夏日戀曲 (Summer Storm,2004)
Ethan Mao 志同盜合 (2004)
Capote 柯波帝:冷血告白 (2005)
Brokeback Mountain 斷背山 (2005,李安)
Transamerica 窈窕老爸 (2005)
Kinky Boots 長靴妖姬 (2005)
Rent 吉屋出租 (2005)
C.R.A.Z.Y 愛瘋狂 (2005)
Breakfast on Pluto 冥王星早餐 (2005)
Shortbus 性愛巴士 (2006,John Cameron Mitchell)
Ha-Buah 泡泡公寓四人行 (The Bubble,2006,Eytan Fox),歌曲 "Song To A Siren" 很好聽
Rak haeng Siam 愛在暹邏 (The Love Of Siam,2007)
Milk 自由大道 (2008,Gus Van Sant)
Los abrazos rotos 破碎的擁抱 (Broken Embraces,2009,Pedro Almodóvar)
沒有但想看:
My Beautiful Laundrette 我美麗的洗衣店 (1985)
Torch Song Trilogy 火炬三部曲;同性三分親 (1988)
To Wong Foo Thanks for Everything, Julie Newmar 豔倒群雌 (1995)
Head On 窗外有男天 (1998)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搖滾芭比 (2001,John Cameron Mitchell)
Alt om min far 父親的衣櫃 (All About My Father,2002)
Yossi & Jagger 我的軍中情人 (2002,Eytan Fox)
บิวตี้ฟูล บ๊อกเซอร์ 美麗拳王 (Beautiful Boxer,2003)
Comme les autres 一個娃娃兩個爸 (Baby Love,2008)
Patrik 1,5 派翠克一歲半 (Patrik Age 1.5,2008)
Fuera de carta 基佬大廚 (Chef's Special,2008)
粗體代表大推;綠色代表小推。
書籍:
白先勇《孽子》、〈寂寞的十七歲〉
陳若曦《紙婚》
孫梓評《男身》
朱天文《荒人手記》
李碧華《霸王別姬》
邱妙津《鱷魚筆記》(未讀完)
《北京故事》
《東宮西宮》(話劇劇本)
小林多喜二《蟹工船》(1929) 暨漫畫版 (藤生剛繪圖)
金原 ひとみ《蛇 にピアス》(金原睛《蛇信與舌環》/ 金原瞳《裂舌》/ Snakes and Earrings,2003)
"El beso de la mujer araña" (蜘蛛女之吻 / Kiss of the Spider Woman,1976) by Manuel Puig
"Angels in America" (美國天使) by Tony Kushner,第一部分 "Millennium Approaches" 獲得 1993 Pulitzer Prize for Drama
"The Shipping News" (真情快遞,1993) by Annie Proulx,1994 Pulitzer Prize
"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 A Savannah Story" (善惡花園,1994) by John Berendt,入圍 1995 Pulitzer Prize for General Nonfiction
'Brokeback Mountain' (斷背山,1997 / 1999) by Annie Proulx
"Middlesex" (中性,2002) by Jeffrey Eugenides,2003 Pulitzer Prize
"Luna" (她是我哥哥,2004) by Julie Anne Peters
電影:
喜宴 (The Wedding Banquet,李安),1993 柏林影展金熊獎
霸王別姬 (Farewell My Concubine,1993,陳凱歌)
愛情萬歲 (1994,蔡明亮),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美少年之戀 (1998,楊凡)
藍宇 (2001,關錦鵬)
豔光四射歌舞團、刺青 (2007 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漂浪青春 (周美玲)
盛夏光年
艾草 [公視人生劇展]
歧路天堂 (Detours to Paradise,2008,李奇)
왕의 남자 王的男人 (The King and the Clown,2005)
쌍화점 霜花店:朕的男人 (A Frozen Flower,2008)
戦場のメリークリスマス 俘虜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1983,大島渚) 許多人說和 LGBT 有關,但我看不出來。
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洛基恐怖秀 (1975)
Tootsie 窈窕淑男 (1982)
Querelle 霧港水手 (1982,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De vierde man 第四個男人 (The Fourth Man,1983,Paul Verhoeven)
Kiss of the Spider Woman 蜘蛛女之吻 (1985),改編自同名書籍
La ley del deseo 慾望法則 (Law of Desire,1987,Pedro Almodóvar)
Maurice 墨利斯的情人 (1987,James Ivory)
My Own Private Idaho 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 (1991,Gus Van Sant)
Soapdish 肥皂拼盤 (1991)
Philadelphia 費城 (1993)
Priest 神父 (1994),1995 柏林影展泰迪熊獎
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 沙漠妖姬 (1994)
Birdcage 鳥籠 (1996)
The Fifth Element 第五元素 (1997)
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 熱天午夜之慾望地帶 (1997),改編自同名書籍
Gods and Monsters 眾神與野獸 (1998)
Get Real 愛的初體驗 (1998)
Trick 天雷勾動地火 (1999)
Km. 0 愛情 0 規則 (2000)
The Shipping News 真情快遞 (2001),改編自同名書籍
The Laramie Project 同志死亡事件 (2002)
Latter Days 遇見好男孩 (2003)
Angels in America 美國天使 (2003),HBO 自製影集,改編自同名劇本
La mala educación 壞教欲 (Bad Education,2004,Pedro Almodóvar)
Cachorro 熊哥叔叔 (Bear Cub,2004)
Saving Face 面子 (2004)
Sommersturm 我的夏日戀曲 (Summer Storm,2004)
Ethan Mao 志同盜合 (2004)
Capote 柯波帝:冷血告白 (2005)
Brokeback Mountain 斷背山 (2005,李安)
Transamerica 窈窕老爸 (2005)
Kinky Boots 長靴妖姬 (2005)
Rent 吉屋出租 (2005)
C.R.A.Z.Y 愛瘋狂 (2005)
Breakfast on Pluto 冥王星早餐 (2005)
Shortbus 性愛巴士 (2006,John Cameron Mitchell)
Ha-Buah 泡泡公寓四人行 (The Bubble,2006,Eytan Fox),歌曲 "Song To A Siren" 很好聽
Rak haeng Siam 愛在暹邏 (The Love Of Siam,2007)
Milk 自由大道 (2008,Gus Van Sant)
Los abrazos rotos 破碎的擁抱 (Broken Embraces,2009,Pedro Almodóvar)
沒有但想看:
My Beautiful Laundrette 我美麗的洗衣店 (1985)
Torch Song Trilogy 火炬三部曲;同性三分親 (1988)
To Wong Foo Thanks for Everything, Julie Newmar 豔倒群雌 (1995)
Head On 窗外有男天 (1998)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搖滾芭比 (2001,John Cameron Mitchell)
Alt om min far 父親的衣櫃 (All About My Father,2002)
Yossi & Jagger 我的軍中情人 (2002,Eytan Fox)
บิวตี้ฟูล บ๊อกเซอร์ 美麗拳王 (Beautiful Boxer,2003)
Comme les autres 一個娃娃兩個爸 (Baby Love,2008)
Patrik 1,5 派翠克一歲半 (Patrik Age 1.5,2008)
Fuera de carta 基佬大廚 (Chef's Special,2008)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重看
有許多書籍和電影我都很喜歡,但因為沒有機會或時間,所以無法重看。但有少數作品我有幸得以重看,甚至看三次以上。然而重看之後的評價未必和前一次看之後的評價相同。
重看的評價比前一次的評價高者:
高陽《緹縈》[小說]
'Brokeback Mountain' (斷背山) by Annie Proulx [小說]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1939) [電影]
重看的評價比前一次的評價低者:
Cold Mountain 冷山 (2003) [電影]
牆 [公視人生劇展]
評價相同者 (一樣好):
高陽《荊軻》[小說]
部分金庸作品
It's a Wonderful Life 風雲人物 (1946) [電影]
Rio Bravo 赤膽屠龍 (1959) [電影]
The Victors 勝利者 (1963)
The Sound of Music 真善美 (1965) [電影]
Inside I'm Dancing 生命的舞動 (2004) [電影]
The Queen 黛妃與女皇 (2006) [電影]
部分皮克斯作品
部分宮崎駿作品
寫了這篇文章才發現原來我比較常重看電影。
重看的評價比前一次的評價高者:
高陽《緹縈》[小說]
'Brokeback Mountain' (斷背山) by Annie Proulx [小說]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1939) [電影]
重看的評價比前一次的評價低者:
Cold Mountain 冷山 (2003) [電影]
牆 [公視人生劇展]
評價相同者 (一樣好):
高陽《荊軻》[小說]
部分金庸作品
It's a Wonderful Life 風雲人物 (1946) [電影]
Rio Bravo 赤膽屠龍 (1959) [電影]
The Victors 勝利者 (1963)
The Sound of Music 真善美 (1965) [電影]
Inside I'm Dancing 生命的舞動 (2004) [電影]
The Queen 黛妃與女皇 (2006) [電影]
部分皮克斯作品
部分宮崎駿作品
寫了這篇文章才發現原來我比較常重看電影。
我推薦的戰爭影視和書籍
標題所稱之戰爭是廣義的戰爭。
下列名單中,戰爭可能是主角,可能是配角,也可能只是背景。
以下皆是大推,故不另用粗體標示。
書籍:
朱西甯《八二三注》
"The Caine Mutiny" (凱恩艦嘩變,1951) by Herman Wouk,1952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Suite française" (法蘭西組曲,2004) by Irène Némirovsky
影集:
Band of Brothers 諾曼第大空降
Battlestar Galactica 星際大爭霸
Generation Kill 殺戮世代
電視節目:
監獄生死鬥 [國家地理頻道 (NGC) 的節目] (執法者與囚犯的戰爭、囚犯之間的戰爭、囚犯自身的戰爭)
航空母艦日誌 [NGC]
透視內幕:阿富汗戰地醫院 [NGC] (反恐戰爭)
透視內幕:關達那摩監獄 [NGC] (反恐戰爭)
-- 以上所稱之「恐」,是對某些人而言。
電影:
The General 將軍號 (1926),IMDb 前 250 名之一。Buster Keaton 主演。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1939),IMDb 前 250 名之一。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黃金時代 (1946),IMDb 前 250 名之一。獲得 Oscar、BAFTA 和 Golden Globe。
From Here to Eternity 亂世忠魂 (1953)
Mister Roberts 艦上風雲 (1955,John Ford)
Paths of Glory 光榮之路 (1957,Stanley Kubrick),IMDb 前 250 名之一。
Ballada o soldate 兵士的歌謠 (Ballad of a Soldier,1959),Oscar、坎城影展入圍,BAFTA 得獎。
Judgment at Nuremberg 紐倫堡大審 (1961),IMDb 前 250 名之一。Oscar、BAFTA、Directors Guild、Golden Globe、Writers Guild 入圍或得獎。
The Victors 勝利者 (1963)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奇愛博士 (1964),IMDb 前 250 名之一。Oscar、BAFTA、Directors Guild、Hugo、Writers Guild 入圍或得獎。
Fail-Safe 奇幻核子戰 (1964),入圍 BAFTA。
The Bedford Incident 貝德福德軍變 (1965)
King Rat 烽火浮生 (1965)
Full Metal Jacket 金甲部隊 (1987,Stanley Kubrick),IMDb 前 250 名之一。
Sahara (1995),是 Sahara (1943,Humphrey Bogart 主演) 的重拍版,我比較喜歡新版。
Fail Safe 核能恐懼/核戰爆發令 (2000),Saturn、Directors Guild、Emmy、Golden Globe 入圍或得獎。
The War You Don't See 看不見的戰爭 (2010)
伊拉克的小孩,英文片名不確定是 Iraq: Fallujah's Sacrificed Children (Irak: Les enfants sacrifies de Falluja) 或 Fallujah: A Lost Generation,導演是 Feurat Alani。
下列名單中,戰爭可能是主角,可能是配角,也可能只是背景。
以下皆是大推,故不另用粗體標示。
書籍:
朱西甯《八二三注》
"The Caine Mutiny" (凱恩艦嘩變,1951) by Herman Wouk,1952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Suite française" (法蘭西組曲,2004) by Irène Némirovsky
影集:
Band of Brothers 諾曼第大空降
Battlestar Galactica 星際大爭霸
Generation Kill 殺戮世代
電視節目:
監獄生死鬥 [國家地理頻道 (NGC) 的節目] (執法者與囚犯的戰爭、囚犯之間的戰爭、囚犯自身的戰爭)
航空母艦日誌 [NGC]
透視內幕:阿富汗戰地醫院 [NGC] (反恐戰爭)
透視內幕:關達那摩監獄 [NGC] (反恐戰爭)
-- 以上所稱之「恐」,是對某些人而言。
電影:
The General 將軍號 (1926),IMDb 前 250 名之一。Buster Keaton 主演。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1939),IMDb 前 250 名之一。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黃金時代 (1946),IMDb 前 250 名之一。獲得 Oscar、BAFTA 和 Golden Globe。
From Here to Eternity 亂世忠魂 (1953)
Mister Roberts 艦上風雲 (1955,John Ford)
Paths of Glory 光榮之路 (1957,Stanley Kubrick),IMDb 前 250 名之一。
Ballada o soldate 兵士的歌謠 (Ballad of a Soldier,1959),Oscar、坎城影展入圍,BAFTA 得獎。
Judgment at Nuremberg 紐倫堡大審 (1961),IMDb 前 250 名之一。Oscar、BAFTA、Directors Guild、Golden Globe、Writers Guild 入圍或得獎。
The Victors 勝利者 (1963)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奇愛博士 (1964),IMDb 前 250 名之一。Oscar、BAFTA、Directors Guild、Hugo、Writers Guild 入圍或得獎。
Fail-Safe 奇幻核子戰 (1964),入圍 BAFTA。
The Bedford Incident 貝德福德軍變 (1965)
King Rat 烽火浮生 (1965)
Full Metal Jacket 金甲部隊 (1987,Stanley Kubrick),IMDb 前 250 名之一。
Sahara (1995),是 Sahara (1943,Humphrey Bogart 主演) 的重拍版,我比較喜歡新版。
Fail Safe 核能恐懼/核戰爆發令 (2000),Saturn、Directors Guild、Emmy、Golden Globe 入圍或得獎。
The War You Don't See 看不見的戰爭 (2010)
伊拉克的小孩,英文片名不確定是 Iraq: Fallujah's Sacrificed Children (Irak: Les enfants sacrifies de Falluja) 或 Fallujah: A Lost Generation,導演是 Feurat Alani。
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Replay" (重播,1987) by Ken Grimwood 及其衍生
粗體代表大推。
原本:
"Replay" (重播,1987) by Ken Grimwood [小說]
- 獲得 1988 World Fantasy Award
改編:
君といた未来のために 〜I'll be back〜 (為了與妳的未來~I'll be back~;重返少年時,1999) [日劇]
- 堂本剛飾演男主角。
- 好久以前看的,印象可能有錯。我記得日劇比小說黑暗,男主角的母親以及第三個重生者的戲份也比較多,此外重生醒來的時間也不會逐漸後移。
變體:
Groundhog Day 今天暫時停止 (1993) [電影]
- IMDb 評分:8.1/10 (118,872 票) 影史排名第 176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
- 獲得多個獎項,包含 BAFTA Award for Best Screenplay
Naken 婚前興行為 (2000) [電影]
- 雖然在 IMDb 只有 4.8 分,但我比較喜歡本片。
原本:
"Replay" (重播,1987) by Ken Grimwood [小說]
- 獲得 1988 World Fantasy Award
改編:
君といた未来のために 〜I'll be back〜 (為了與妳的未來~I'll be back~;重返少年時,1999) [日劇]
- 堂本剛飾演男主角。
- 好久以前看的,印象可能有錯。我記得日劇比小說黑暗,男主角的母親以及第三個重生者的戲份也比較多,此外重生醒來的時間也不會逐漸後移。
變體:
Groundhog Day 今天暫時停止 (1993) [電影]
- IMDb 評分:8.1/10 (118,872 票) 影史排名第 176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
- 獲得多個獎項,包含 BAFTA Award for Best Screenplay
Naken 婚前興行為 (2000) [電影]
- 雖然在 IMDb 只有 4.8 分,但我比較喜歡本片。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我的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文學類別得主的書籍
文章標題用「諾貝爾獎文學類別」而不用常見的「諾貝爾文學獎」是因為後者的英文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太長。
通常諾貝爾文學獎是頒與作家而非某一特定作品。
粗體代表推或大推 (通常是大推)。
1905: Henryk Sienkiewicz 亨利克‧顯克微支 (波蘭)
"Quo Vadis" (你往何處去)
1907: Rudyard Kipling 吉卜林 (英國)
"Kim" (吉姆,1901) 未讀
通常諾貝爾文學獎是頒與作家而非某一特定作品。
粗體代表推或大推 (通常是大推)。
1905: Henryk Sienkiewicz 亨利克‧顯克微支 (波蘭)
"Quo Vadis" (你往何處去)
1907: Rudyard Kipling 吉卜林 (英國)
"Kim" (吉姆,1901) 未讀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購入書籍:2009 年
10 月: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李銳《舊址》,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第 45 名
張翎《雁過藻溪》
張翎《金山》
"Runaway" (逃離,2004) by Alice Munro 獲得 2004 年加拿大的 Giller Prize
"Replay" (重播,1987) by Ken Grimwood 獲得 1988 年 World Fantasy Award [讀完]
"Shkëlqimi dhe rënja e shokut Zylo" (居遼同志興衰記,1973) by Dritëro Agolli
"Antikhrist: Petr i Aleksei" (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 / Antichrist: Peter and Alexis,1905) by Dmitry Sergeyevich Merezhkovsky
---
冉平《蒙古往事》,入圍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讀完]
閻真《滄浪之水》[讀完]
趙本夫《無土時代》[讀完]
"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怒月,1966) by Robert A. Heinlein [在書店讀完,沒買]
11 月:
王朔《王朔自選集》(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收錄〈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過把癮就死〉、〈我是你爸爸〉、〈動物兇猛〉、〈許爺〉、〈頑主〉
"The Dispossessed: An Ambiguous Utopia" (一無所有,1974) by Ursula K. Le Guin
---
喬瑜《大生活》
孫力、余小惠《都市風流》,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李劼人《死水微瀾》,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第 17 名 [讀完]
麥家《風聲》[讀完]
"Maus: A Survivor's Tale, Part I: My Father Bleeds History" by Art Spiegelman (鼠族:倖存者的故事,第一部:我父親的泣血史,1986) 獲得 1992 Pulitzer Prize Special Award [讀完]
12 月:
張翎《郵購新娘》(又名《溫州女人》) [讀完]
"Hotel" (大飯店,1965) by Arthur Hailey [讀完]
---
葉聖陶《倪煥之》,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第 62 名 [讀完]
沙汀 《淘金記》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李銳《舊址》,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第 45 名
張翎《雁過藻溪》
張翎《金山》
"Runaway" (逃離,2004) by Alice Munro 獲得 2004 年加拿大的 Giller Prize
"Replay" (重播,1987) by Ken Grimwood 獲得 1988 年 World Fantasy Award [讀完]
"Shkëlqimi dhe rënja e shokut Zylo" (居遼同志興衰記,1973) by Dritëro Agolli
"Antikhrist: Petr i Aleksei" (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 / Antichrist: Peter and Alexis,1905) by Dmitry Sergeyevich Merezhkovsky
---
冉平《蒙古往事》,入圍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讀完]
閻真《滄浪之水》[讀完]
趙本夫《無土時代》[讀完]
"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怒月,1966) by Robert A. Heinlein [在書店讀完,沒買]
11 月:
王朔《王朔自選集》(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收錄〈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過把癮就死〉、〈我是你爸爸〉、〈動物兇猛〉、〈許爺〉、〈頑主〉
"The Dispossessed: An Ambiguous Utopia" (一無所有,1974) by Ursula K. Le Guin
---
喬瑜《大生活》
孫力、余小惠《都市風流》,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李劼人《死水微瀾》,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第 17 名 [讀完]
麥家《風聲》[讀完]
"Maus: A Survivor's Tale, Part I: My Father Bleeds History" by Art Spiegelman (鼠族:倖存者的故事,第一部:我父親的泣血史,1986) 獲得 1992 Pulitzer Prize Special Award [讀完]
12 月:
張翎《郵購新娘》(又名《溫州女人》) [讀完]
"Hotel" (大飯店,1965) by Arthur Hailey [讀完]
---
葉聖陶《倪煥之》,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第 62 名 [讀完]
沙汀 《淘金記》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我的新地出版社書籍
以下皆是大推,故不另行註明。
當代中國大陸作家叢刊,有五卷:
經典文學卷 第一輯:
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靈與肉》(合集)
張賢亮《綠化樹》
汪曾祺《寂寞和溫暖》
馮驥才〈啊!〉(收錄於《義大利小提琴》)
高曉聲《極其麻煩的故事》
經典文學卷 第二輯:
陸文夫《美食家》
高曉聲《李順大造屋》
鄧友梅《煙壺》
從維熙《鹿回頭》
經典文學卷 第三輯:
《伏羲伏羲》(合集)
鄧剛《迷人的海》
女作家作品卷:
張辛欣〈我們這個年紀的夢〉(收錄於同名書籍)
鐵凝〈沒有鈕扣的紅襯衫〉(收錄於同名書籍)
劉索拉〈你別無選擇〉(收錄於同名書籍)
宗璞《弦上的夢》
張潔《方舟》
少數民族文學卷:
鄭萬隆《我的光》
張承志《北方的河》
當代中國大陸作家叢刊,有五卷:
經典文學卷 第一輯:
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靈與肉》(合集)
張賢亮《綠化樹》
汪曾祺《寂寞和溫暖》
馮驥才〈啊!〉(收錄於《義大利小提琴》)
高曉聲《極其麻煩的故事》
經典文學卷 第二輯:
陸文夫《美食家》
高曉聲《李順大造屋》
鄧友梅《煙壺》
從維熙《鹿回頭》
經典文學卷 第三輯:
《伏羲伏羲》(合集)
鄧剛《迷人的海》
女作家作品卷:
張辛欣〈我們這個年紀的夢〉(收錄於同名書籍)
鐵凝〈沒有鈕扣的紅襯衫〉(收錄於同名書籍)
劉索拉〈你別無選擇〉(收錄於同名書籍)
宗璞《弦上的夢》
張潔《方舟》
少數民族文學卷:
鄭萬隆《我的光》
張承志《北方的河》
訂閱:
文章 (Atom)